陈梅:唤醒大山里的英语读书声
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乐山市共青团官方微信“嘉州共青团”报道了陈梅参加“一村一支教”的故事,四川共青团的官方微信也关注了陈梅。
陈梅是我院英语外事管理系2014届校友,毕业时,她毅然走进大山、扎根基层,成为了“三支一扶”青年志愿者,先后服务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化林村小学和大堡镇官料河希望小学,主教英语。
陈梅是我院奉献社会、默默耕耘的优秀校友代表之一,她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我们川外成都学院学子的青春风采和大爱情怀。记者特意联系了陈梅校友,通过她的讲述,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她“回到大山”的经历和育人教书的事迹。
初衷
2014年毕业季,在大多数同学奔波在求职路上和忐忑不安地等待考研成绩时,我选择了参加“三支一扶”,成为“一村一支教”青年志愿者,回到了家乡峨边彝族自治县支教。
当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想到家乡很缺英语老师,于是便想回去。爸爸妈妈当然很支持我的这个想法,因为这样一来,我就能经常陪在他们身边,一家人可以时常团聚。
从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从峨边县大堡镇化林村小学到大堡镇官料河希望小学,两年的支教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如果说回到家乡以前,当老师还只是我的一个感性的愿望,那么这两年和孩子们的相处,就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大学时的好姐妹基本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经常在网上交流,分享教学感悟。现在,我希望可以作为一名正式的英语老师留在初中任职。
现实
从大山走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大山,看似是回到原点,但一切已然不同。
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我想起了大学的笔译老师。每次看着她走进教室,我都能从她的眼睛里感受到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真挚的爱,我希望能像她一样,做个令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家乡孩子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英语的概念。在我来之前,学校没有专职的英语老师,一周仅有的两节英语课只好由语文和数学老师兼任,所以更多的时候,也就变成了语文课或数学课,英语课只能存在于课表上。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英语基础就相当薄弱:三、四年级的学生认不全26个英语字母,五、六年级的学生只能掌握one,two,three这类简单的词汇,对话也停留在“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的程度,而且带着浓浓的口音。一学期下来,很多孩子的英语课本都是崭新的。但这里的孩子并不笨,只是由于教育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差距。当我告诉他们城里孩子学习英语的情况时,他们充满了好奇,非常渴望接触这门“新鲜”的学科。
改变
大堡镇官料河希望小学共有六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每班不超过30人,彝族孩子占多数。因为学校只有我一个英语老师,所以三到六年级每周两节的英语课都是我在教。
我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教学经验,最初面对着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上课前,我会花两到三个小时来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其它时间,我会去听老教师的课,即便不是同个学科,也希望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
学习单词时,我主要采用图片记忆法,也会设计“听单词画画比赛”的小游戏,鼓励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学习课文时,我经常用情境教学法,把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四年级有一篇关于机器人的课文,我就特意戴着机器人的头盔去上课,原本枯燥的内容,孩子们却学得津津有味。当讲到有关圣诞节的对话时,我就给孩子们科普圣诞节的来源和习俗,这些新鲜的内容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到了期末,我会买一些小奖品发给孩子们,只要考试及格的孩子都能得到奖励。我想以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好好学习是值得鼓励的,以后还要有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的决心。
一天,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真高兴,我们现在也有英语课了,我们不仅能学单词,还能了解到英国、美国的事。”我想,以前“英语”对孩子们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现在,它不仅成为了一门语言,还延伸到了文化的层面,也教会了孩子们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记者手记
距大堡镇官料河希望小学20多分钟的路程,就是陈梅的家。陈梅说,她经常能在学生身上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看到认真学习的孩子会特别欣慰,看到调皮不认真的也会替他们着急。”
在很多人眼里,陈梅是奉献者,是付出者,但陈梅却认为,孩子们带给她的东西更多,“是他们给了我信心,我才能坚持下去。”她很感谢孩子们不“嫌弃”她这个初来乍到没有经验的新老师,在上课时还一直积极地配合她。
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陈梅不断总结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看到孩子们从不会开口说英语,到能主动进行简单的对话,陈梅心里非常有成就感,这也给了她继续当老师的动力。
(记者:陈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