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勇敢追梦

——我校优秀考研学子专访(四)

虽然疫情让今年的考研充满变数

但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困难、突出重围

续写学校亮丽的考研成绩单

近期,官网将陆续推出2020年优秀考研学子专访

听他们讲述川外成都学院学子勇敢追梦的青春故事

支撑邹成希跨考的信念是那颗深爱日语的初心。她因动漫结识日语,又因日语深陷动漫,虽然大学录取时未能如愿进入日语专业,但她从未放弃日语的学习:从大一起辅修日语,后来还买了网课深入自学。经过资料搜集和综合分析,邹成希将考研目标定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她想抱着求知的态度,进入该校王牌的日语专业系统地学习这门语言。
  准备专业课的初试时,邹成希明显感到自己的翻译能力不足,当时也没有专业日语老师的指导,她处处碰壁。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邹成希在网上阅读相关人士总结的技巧和经验,通过大量练题和请外教老师修改作文等方式,努力越过翻译这个难关。
  到了复试环节,邹成希还经历了坐过山车般的“刺激”——面试流程临时变更,一开场就是包含了各种长难句的日翻中,时间有限、老师催促,她硬着头皮翻完了那篇生涩难懂的文章后,心境已濒临绝望。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复试后半段,邹成希发挥得特别好,因为在考试前,她和一位研友就有针对性地准备了近100个不同角度的面试问题,并相互抽问反复练习,其中有几道题,她真的押准了。
  回忆整段考研经历,邹成希最想感谢苏柳老师。虽然苏老师是泰语专业的老师,但她却始终全力帮助邹成希跨考:帮忙联系考上大外的校友,悉心给出备考意见,引导她如何突破做题瓶颈……一路坚持下来,邹成希收获的,不仅是令自己意外的好成绩,更是感受到了一颗热爱的初心对于人生选择的引领:困难时分,葆有这颗初心,就有了敢于放手一搏的勇气。

大三上学期,李彩云参加了学院召开的考研动员会,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在会上分享经验,其中不乏成功跨考的案例——2015级李杰学长,以初试第一名考取厦门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这让李彩云备受鼓舞,“坚定了跨考的想法,这是一件很酷的事。”
  电子科技大学一直是李彩云的向往,高中担任了三年政治课代表的她对政治哲学很感兴趣,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课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她的兴趣所在,综合考量后,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成为她提升自我的方向。
  去年四月,李彩云开始备考。她先把书过两遍以上,整理出框架体系,结合历年真题总结出题规律,再按照这个规律来熟悉知识点。暑假留校时,她每天7点半起床,晚上10点回宿舍。大四开学后,她和许多考研党一样,在图书馆夜间10点闭馆后,还会带着小台灯到兰桂餐厅再背1小时的书。
  最难熬的是复习的初始阶段,面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门专业课,李彩云感觉无从下手,甚至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后来在学姐的开导下才渐渐放平心态。刚开始背书时,“背了就忘”的不踏实感也让李彩云经常失眠到凌晨两三点,但她没有放弃,因为她知道,这是每一个跨考生的必经阶段:想在几个月内学完别人三四年的专业知识,必须得有更大的决心去坚持。
  因此,李彩云最想对有同样跨考想法的学弟学妹说,“跨考最难的就是前几个月,要做好接受一切挑战的准备,明确自己为什么跨考,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起初的困难,都会慢慢好起来。”

2019年6月,郑亮结束长达一年的赴俄学习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考研。高中时,他就对邵飘萍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前辈颇感敬佩,加上自身对新闻传播的热爱和兴趣,他下决心跨考。结合专业优势和未来想在川内发展的意愿,郑亮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该校的初试语种,可以选择俄语。
  郑亮将初试准备分为3个阶段——暑假期间,学习重心放在专业课和政治上:早上学史论、下午看新闻实务、晚上背政治,每天学习7-8小时;开学后,他将剩下的书看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和转述;11月,经过权衡后,郑亮停止上课,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中:每天7点半准时走进学院提供的自习室,中午累了困了就趴一会儿,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
  初试前20多天,是郑亮最手忙脚乱的时候。前期,他疏忽了政治、俄语和消息评论的复习,此刻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幸好,他的专业课复习得很扎实,这样便能挪出下午的时段刷政治选择题、复习俄语、练习评论和写作。日复一日的辛苦,换来了考试时的从容,查到初试成绩400分的郑亮,幸福地当场尖叫。
  回望来时路,郑亮遇到了很多困难,他调侃自己是属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书上的内容总是背不下来,心头常有担心和焦虑。每当负面情绪堆积,他就给自己放个小假,健身休息或是看电影,调节好心态后,再逼着自己继续学。他记得每一个背书到口干舌燥的下午,每一次饱含着对未来憧憬的眼泪,还有路过熄灯的餐厅被考研人的台灯光亮鼓舞的瞬间,“在强大意愿之下,一些崎岖颠簸与挫折都是小事情”。
  郑亮很感谢一直为他创造便利条件的老师们、一路支持鼓励他的朋友们、给予他帮助的学长学姐们。对于未来,他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不自信是否有能力推动新传这个学科继续前进,但我愿意为之努力。”

刘思妤与网球的缘分源于大二上期的素质选修课。当时为了减肥而选择网球课的她不曾想到,这次选课竟会改变自己的方向——了解网球文化后,刘思妤迷上了这项运动,还养成了每周打球的习惯。不知不觉中,这颗黄绿色的小球,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大三时,刘思妤从体育部老师口中得知,成都体育学院有体育教学(网球专项)专业,她便动了考研的心思。除了英语和政治,刘思妤还需考三门专业课: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和学校体育学。其中,运动生理学的书最厚最难,众多医学名词让高中学文科的刘思妤颇感吃力。最初,她求助学医的朋友来讲解这些名词,但医学和运动生理学毕竟有区别,她便依靠网络搜集资料、整理知识点来逐步推进备考。
  在复试中,刘思妤报考的专业还会考查网球专项技术。从前,打网球只是她的爱好,并未刻意磨练水平,但为了通过复试,刘思妤把自己当成了专业运动员——准备复试的初期,恰逢疫情爆发,刘思妤每天在家练习挥拍,录制视频发给教练纠正动作,或到小区楼下对着宽敞的墙壁击球,想尽办法保持球感。生活秩序恢复后,刘思妤开始了每天四五个小时的训练,就算持球拍的手掌上全是茧,手指磨出了水泡,她也会贴着创口贴继续训练,“都到这一步了,不管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在考研过程中,刘思妤并未放松商英专业的学习。她卸载了手机上所有的娱乐软件,缩短睡眠时间以确保专业课能跟上进度。初试前两个月,她每天只睡6个小时,每周还会抽空去操场跑5公里来缓解压力。
  因为报考专业太跨界,学外语的刘思妤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独自走过漫漫研路”,但就像她喜欢莎拉波娃钢铁般的毅力和决心一样,她也把偶像的精神带到了考研中,“不要盲目跟风随大流,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的专业,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再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一定会成就自己!”

四年前高考填志愿时,曾承东就纠结过:究竟是学外语还是学新闻?因为对语言的兴趣更加浓厚,她选择了德语专业。不过,在系部团学的新闻部工作两年后,她愈发想要系统地学习新传学科,于是决定考研,希望成为“德语+新闻”的双技能人才。
  在曾承东看来,学习小语种的同学报考专业外语院校的研究生会更具优势,加上自己将来想在川渝地区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目标。
  大学期间,曾承东的德语学得不错,综合测评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十,大学四年都拿到了奖学金。放弃擅长的德语,转而攻克陌生的新传,实在是困难重重——除了兴趣,曾承东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知之甚少,她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花了三个多月,曾承东才把参考书目看完第一遍,对书中的内容有印象,却不知道重点在哪里。看了很多真题,找了许多资料,向文传的师生多次请教后,她才找到了每本书和每个章节的重点。弄清重点后,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列成框架:理解、背,理解、背……不断重复后,书上的文字才会转化成自己的话刻进脑子里。经历这段辛苦的“划重点”后,曾承东有感而发,“不要去抄参考书目上的长篇大论,因为既浪费时间又很难记忆。”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曾承东认为不能只埋头于书本,要随时刷刷报考学校的官网,关注业界学界大牛的微博或论文,提前阅读报考学校导师的论文,这些对猜测考题方向、确定复习重点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可以到贴吧、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看看经验分享贴,加入考研交流群,最好能联系到目标院校已上岸的学长学姐,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甚至是笔记和真题。

采写 /学生记者团  黄丽月  刘明   陈右平  丁瑶  朱雯洁